劉以達超越了日本流行曲嗎?

劉以達《方丈尋根記》:

打從我玩音樂開始已經堅持原創。爲什麼不用日本流行曲的旋律?極大原因是我覺得自己已經超越了日本流行曲。旋律我自己有,而且比他們好,其次我的旋律可以幫助編曲,而不是藉編曲去幫助旋律,以旋律去幫助編曲,整體性更好,曲子也更強。

這話日本人不愛聽,但有一定道理。大友良英今年在《Jazz Japan》雜誌 145 號的專欄裏回憶八十年代見 John Zorn,後者興奮地拿出一些昭和歌謠的唱片問:這個聽過沒,前奏很讚哦!此乃行家之言。昭和歌謠確實常有精彩的前奏,如「太陽在哭泣」「海邊的流言」「橫濱藍燈」。而前奏正是編曲的一部分。

這大概因爲昭和歌謠的商業性要高於劉以達的創作。筒美京平對此是毫不掩飾的。擺明要好賣,在開頭幾秒內抓住聽衆就非常重要。

「石頭記」「半生緣」和「諸神的黃昏」或許是所謂以旋律幫助編曲的佳例。「石頭記」的前奏和「海邊的流言」一樣用了豎琴,同樣精彩。此曲完全能體現劉以達的天賦,以及香港樂壇整體在時間厚度上與日本無可避免的差距。劉的個人天賦超越了不少日本作者,惟流行音樂從來就是集體作業。反過來我們可以說純粹商業作業的《廣播道軟硬殺人事件》裏的「老人院」超越了原曲「響尾蛇來啦」。